马坑铁矿电力供应情况表(马坑矿业怎么样累不累)

2024-07-14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

1、中国东南地区具有较长的地质演化记录,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地层对成矿的贡献具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矿源层,为成矿提供原始矿质来源;另外是作为主要的赋矿层位。当然火山沉积地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层,岩浆热能、流体对老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具有重新调整作用。

2、成矿作用是特定条件下地质演化过程的产物,这些使金矿质赖以运移和沉淀的基本条件即为成矿控制因素。

3、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安庆铜铁矿床形成过程中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其有利的围岩岩性及其组合为矿质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而其作为矿源的作用却很有限。同位素资料也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期后热液。

4、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1)区域构造对矿带、矿田的控制作用 该成矿区带处于喜桂图旗复背斜、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与罕达盖-全胜林场隆起的交接部位,沿构造结合部位形成一系列北东向构造。这些构造不仅控制古生代地层与岩浆活动的分布,而且致使矿点(床)主要沿北东向岩浆隆起带东西两侧的北东方向分布。

5、矿区岩体与围岩地层接触带并未形成大量矽卡岩带,矿体在围岩地层中延伸不远,地层对矿体控制另一个表现是灰质白云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矿液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起了屏蔽作用,也使矿液向花岗岩的断裂等低压带转移。

古代发明

1、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

2、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米八-九的样子,其外形像一个酒樽。

3、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外形像一个酒樽,内部有精巧的结构,包括中间的都柱和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

4、纸张:东汉时期的蔡伦,一位宫廷太监,改进了造纸工艺。他使用树皮、渔网、破布和麻头等材料,创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蔡伦因此被汉和帝封为龙亭侯,他所改进的纸也因此被称为“蔡侯纸”。

5、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造纸术:东汉的蔡伦,但在蔡伦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所发明的。

6、龙骨水车 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淬火技术 三国时期,由浦元所发明,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罗定江的流域状况

罗定江流域虽属粤西少雨之地,春秋旱患频繁,但因为流域广阔,山地陡峭,加上下游河湾众多,水流不畅,洪涝灾害也比较严重。信宜河段,1972年11月8月晚,20号台风袭击并带来暴雨,全县被洪水淹没农田43万亩,冲毁房屋5677间,死亡116人,伤56人,其中合水公社受灾最甚,思贺公社崩山1400多处。

境内罗定江长4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749平方公里,有耕地2598公顷,人口14万人。流域内植被好,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河流落差700米,河床平均坡降16‰。水力资源蕴藏量34万千瓦,可装机容量28万千瓦。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43毫米,时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约占80%,年径流量382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与降雨基本相应,汛期常现洪灾,而枯期大部分河流可出现断流。就地区说,一般上游易发生暴雨山洪灾害;中部雨量偏少,春、秋常有干旱;在郁南连滩以下近河口段,则受西江洪水泛滥影响。

罗定江,别名泷江,古称南江。古称泷水、建水、罗田水。因流经罗定市区,故名。上游又称双床水。源于广东省信宜市合水镇鸡笼山,流经罗定市、郁南县等地,于南江口注入西江。长201公里,流域面积4493平方公里。上游自然风光优美,但也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大的河流之一。

罗定江发源于信宜的鸡笼山,流经罗定境内的11个乡镇,最终在郁南县的南江口汇入西江。全长201公里的罗定江,流域面积达到4493平方公里,其中罗定境内段81公里,流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全市的绝大部分。

典型矿区西石门铁矿土地利用变化

1、西石门铁矿已有20年的开采历史,矿业景观用地8km2(图14),是武安市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区。

2、通过典型矿区西石门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明,经过20年的开采,矿区未利用地较多,主要是采矿产生废弃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没有林业用地。土地复垦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

3、其中珍稀的矿业遗迹有:固镇古代冶铁遗址、矿山村宋代炼铁炉、储量06×108t的磁铁矿床、开拓渣石达75×104m3的井巷采矿工程、西石门铁矿矿山动力地质现象──巨型塌陷坑、全国罕见的绿色矿山环境治理──渣石尾矿造田工程及荒山植树绿化工程等,需要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表1;图1)。

4、武安市的铁矿资源全部属于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矿体埋深一般在300m以内,绝大多数只能井下开采。

5、西石门山庄绿地斑块、矿政及生活区绿地斑块、中矿区渣石场绿地斑块、曲径山林景区绿地斑块、山泉秀水景区绿地斑块,选择乡土植物进行绿化。通过矿区内部“五色空间”用地协调耦合,对外生态网络廊道连续,对内道路、河流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与外界贯通,构成物流、能通畅的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6、概况 西石门铁矿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境内,距武安市约18公里,距邯郸市约48公里。均有铁路、公路相通,交通方便。矿区工业场地东南侧有褡——午铁路经过,并建有西石门编组站。铁路东与国家干线———京广线连接,西与午汲与邯——一长线相连。该矿原设计规模为年产铁矿石220万吨,服务年限49年。

桐柏—泌阳一带铁矿()

在桐柏—泌阳一带发现(包括上年预查组发现的)并描述铁山庙、条山、铁驴洞、铁石垱等铁矿点10处。1956年10月,提交《河南省桐柏山区地质概述(铁矿普查报告)》。指出桐柏铁山庙至泌阳条山一带有矽卡岩分布,铁山庙等铁矿属高温热液交代形成的大冶式铁矿。

加里东期铁矿分布于西峡—泌阳—桐柏一带的早古生代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燕山期铁矿主要分布于安阳—林县和卢氏—栾川一带的闪长岩接触带。矿床成因属夕卡岩型。 ③与浅成相酸性斑岩有关矿产 主要有钨、钼、铅、锌等。以燕山期为主。沿深大断裂呈带状展布。

中奥陶世后海槽向北移动,其北发生叠瓦状挤压带,并在浅变质岩系中出现Ag以及Au、Pb、Zn等的富集,局部形成了银矿,如桐柏—泌阳一带银-多金属矿。而其南部则处于拉张状态,产生了裂陷槽,接受了钙、泥、炭质沉积、并富含U、V、Mn等。志留纪末海槽再度闭合,并伴有小规模W、Sn成矿作用。

泌阳已形成“三山两园两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一九七八年冬,泌阳地方铁路施工中,在县城东北一点五公里处的关庄北岗,发掘清理了四座墓葬,出土了很多文物。

安棚石膏矿区位于桐柏县安棚、唐河县安店和泌阳县程店一带,处于三县接壤地区,到三县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尚属方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安棚石膏矿所在的泌阳凹陷位于南襄坳陷的东北部,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有巨厚的新生代湖相沉积。地表出露多为新生界第四系,仅局部有第三系露头。

科普工作规划

1、完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敬业精神强、业务好、热爱科普教育的教师队伍,确保儿童科普教育有序有效实施。我乡小学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龙岗 成员:龙华英干支俞孝义龚剑飞 学校要成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科普教育工作规划,切实按计划做好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关键。

2、为打造高水准的钻探技术知识普及和宣传的科普平台,努力提升国土资源事业的公众认识度及社会影响力,基地制定了科普工作规划。11 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基地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3、科普周活动实施方案1 指导思想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力争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在科技活动中有所收获,促进我校师生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